第178期. 發報日:2016/12/13
* [ 真健康官網 ] * 訂閱/取消相關電子報
健康開講 | 健康動起來 | 健康話題 | 健康小常識 | 健康寶典 | 健康達人
 

憂鬱症變化莫測,患者的反常行為及負面想法,常令親友們不知如何是好。面對整天說:「活著好累」的憂鬱症患者,很多人擔心自己的一句話或一個舉動,會不小心踩到地雷,引爆對方的負面情緒。處處小心翼翼的結果,最後可能家屬也被憂鬱風暴給擊垮了!憂鬱症病患的心情就像電池沒電一樣,經常感覺情緒低落或是整天無精打采,因此切忌告訴病患:「你要加油!」、「你要堅強一點」……這些說法很可能會增加患者的無助感或罪惡感。當病患出現較偏頗的想法時,也不要直接否定,或情緒化地說:「你怎麼會這麼想呢?」、「你怎麼會想自殺呢?」,而是在陪伴之下,幫助他們發現問題、覺察自我、勇於尋求專業協助。

 

你今天憂鬱嗎?

大家看過《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這部動畫電影嗎?它以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人類大腦中的五種情緒。其中,戴著大眼鏡的憂憂(Sadness),總是低眉垂頭,一臉憂愁。她不但沒什麼自信,想法總是很悲觀,遇到令人沮喪的事,還會提不起勁來、連動也不想動。
憂憂的言行舉止,就是處於憂鬱情緒時會出現的狀況:心情低落、沮喪、感到悲傷,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忍不住哭泣。
舉凡是人,都會有憂鬱的情緒,例如上班族的「週一症候群」,許多人到了週日晚上就悶悶不樂,但是當引發憂鬱的原因或事件不再存在,憂鬱症狀便可能獲得改善。不過,如果憂鬱情緒一直持續下去,甚至長達數週或數個月,並且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與干擾,這時就要思考,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情緒低落,而是罹患了「憂鬱症」。

【以上內容取自吳佳儀、李明濱《解憂診療室》】

遠離憂鬱的抒壓撇步

簡單抒壓的方式不但有助於轉移情緒、放鬆身心,也有助於正向情緒與專注力的培養。對於有情緒問題的病患來說,學習抒壓技巧是自我復元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功課;壓力的抒解對陪伴的家屬而言也是同樣重要,只要平時多加練習,即使只是簡單的抒壓技巧,也能達到一定的舒緩效果。
接下來介紹「靜心呼吸法」及「肌肉放鬆法」,前者能藉由深沉的腹式呼吸方式,達到刺激腦內啡分泌、消除壓力的效果;而後者則是靠著冥想或肌肉收縮、放鬆的過程,達到全身放鬆的效果。

靜心呼吸法

呼吸是生命的核心,但大多數的時間,一般人都沒有意識到這賦予生命的活動,進行「靜心呼吸法」這項練習將帶你學習如何專注在當下的吸氣和吐氣之中,調整呼吸,拋開憂慮。
在開始靜心呼吸法之前,請先為自己準備一個舒適、不會受到干擾的空間。
練習的時間不限,五分鐘或十分鐘都可以,只要掌握吸氣七秒、吐氣十一秒的訣竅(簡稱7-11呼吸技巧),就能幫助情緒放鬆,也有助於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
吸氣和吐氣請掌握7-11的節奏,吸氣七秒、吐氣十一秒。如果你是初學者,可以先從吸氣三秒、吐氣五秒的節奏開始嘗試,慢慢練習。當你完全放鬆的時候,就可以從這緩慢舒緩的呼吸中,達到心靈的安適。

● 步驟一
請坐在椅子上,調整成舒適的坐姿,雙腿平放,雙腳接觸地面,手輕輕地放在大腿上。在練習過程中,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放鬆地張開眼睛。

● 步驟二
請先用二十秒的時間,練習感受一下呼吸時空氣進入和離開身體的感覺。吸~吐~吸~吐~重複約三~五次。
當你吸氣與吐氣時,提醒自己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在持續融入觀察自己每次呼吸的瞬間,全心投入於每次的吸氣和吐氣。
這段時間,你可能發現自己出神地想其他事情,這是完全正常的。出現這種情況時,只需溫柔地將思緒帶回呼吸上,提醒自己,你在做的只是盡自己所能的持續專注在呼吸上。
在練習的過程中,讓你的身體自在呼吸,不用試圖控制它。不管你當下的感覺是什麼,都是好的;無論感覺到放鬆與否,都繼續專注於吸氣與吐氣,吸~吐~吸~吐~

● 步驟三
將注意力移到你的身體,試著感受下腹部的感覺,你會觀察到:在吸氣時,腹部膨脹,就像一個填充空氣的氣球;而在吐氣時它會縮小,就像一個平緩縮小的氣球。
在接下來的一分鐘,請你專注於腹部膨脹和縮小的感覺,不需要改變呼吸的方式,只需要專注在腹部的感覺。然後,試著讓你的腹部膨脹後再縮小,重複約三~五次。

● 步驟四
接著,嘗試將注意力放在你吸入的空氣,想像一個點跟著空氣進入你的鼻孔,傳遞到你的肺部,然後往下傳到你的橫膈膜,觀察這個點如何再往上移動起來,從橫膈膜到達肺部,再通過你的鼻孔。
試著想像這個循環像是一波又一波溫柔的海浪,每一波或許有些不同,每次都像一個新的起點,並一次次地回到當下。體會這一波波的海浪,讓它拍打著你,重複三~五次的呼吸循環。同時,試著仔細體會每一次吸氣時,鼻孔溫度細微的變化,你會注意到每次吸氣時鼻子有點涼涼的感覺,現在開始,繼續呼吸循環三~五次。

● 步驟五
現在,把你的注意力從呼吸練習轉移到當下,完成此次的練習。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每天練習這種正念呼吸的方法,不管是短短的五分鐘,或是給自己十~二十分鐘的專屬時間。你可以在睡覺前練習,也可以在白天感覺到有壓力時,透過7-11呼吸技巧,達到暫時的放鬆。
試著讓這種抒壓呼吸法成為生活形態,融入你的日常生活當中,你會更加了解它所帶來的好處。

肌肉放鬆法

在開始練習肌肉放鬆法以前,請先坐在椅子上,調整成你覺得最舒服的姿勢,接著閉上眼睛,放鬆心情。
做一次完整的肌肉放鬆法,大約需要十五分鐘的時間。當我們逐一跟著步驟放鬆全身的肌肉後,你會感到無比輕鬆,焦慮、緊張的感覺也一掃而空。

● 步驟一
首先,由臉部肌肉開始,從前額、眼睛周圍到嘴唇,感覺每一部分的肌肉都漸漸放鬆。當你覺得前額、臉、下顎的肌肉放鬆時,試著將這種放鬆感延伸到兩腳,讓全身都放鬆下來。

● 步驟二
接著,讓你的前額兩邊、頭部後方、頸部和肩膀的肌肉放鬆下來,直到感覺每一個部位的肌肉都非常放鬆。

● 步驟三
請慢慢地、輕輕地深呼吸,吸氣~呼氣~再吸氣~呼氣~讓自己感到平靜和放鬆。

● 步驟四
接下來要放鬆的,是從肩膀開始到腰部的每一條背部肌肉,請將裡裡外外、前前後後的肌肉都放鬆開來,感覺所有的緊張、焦慮、挫折感,都從你的手臂、手指消失。這時,你的手指也許會有刺刺麻麻的感覺,但別擔心,繼續放鬆就對了。

● 步驟五
感覺從肩膀到手肘、從手肘到手指的每一吋細微的肌肉都開始放鬆,非常放鬆,再放鬆。

● 步驟六
現在,放鬆你的胸部到腹部的肌肉,感覺原來拉緊的肌肉開始放鬆開來,全身有種放輕鬆、很平靜的感覺。

● 步驟七
請慢慢、輕輕地深呼吸,吸氣~呼氣~吸氣~呼氣~覺得全身每一條肌肉都放鬆開來;當你放鬆的時候,感覺是非常舒服、非常美好的。

● 步驟八
將你的臀部和大腿開始放鬆,在放鬆的過程中覺得很舒服,直到感覺臀部和大腿的每一條肌肉都完全放鬆。

● 步驟九
接著,放鬆你的大腿到腳踝的肌肉,感覺每一條肌肉都非常的放鬆,並繼續維持目前全身極度放鬆的狀態,讓自己沉浸在這種感覺裡面,心情平靜。

● 步驟十
試著想像自己正在一個很舒適的房間裡,牆上掛著畫,地上鋪著地毯,還有播放一些音樂。你躺在一張躺椅上,在柔和的燈光下,感覺非常溫暖、舒服、放鬆。
在這麼棒的環境裡,你全身的肌肉及心情都完全放鬆了,進入很深層、很投入的放鬆狀態,先前所感受過的緊張、焦慮都消失了。
等一下當你起身的時候,這種感覺仍然會一直跟隨著你。

● 步驟十一
現在,在心裡默默地從一數到五。
1、慢慢張開眼睛,但你仍然覺得完全放鬆。
2、眼睛完全張開了,你已經沒有緊張、焦慮的感受。
3、試著慢慢坐起身來,放鬆的感覺仍然存在。
4、坐直身體,感覺全身的肌肉是放鬆的。
5、你可以開始活動身體,並記住此刻全身放鬆的感覺。

【以上內容取吳佳儀、李明濱《解憂診療室》】


 

解憂診療室

吳佳儀、李明濱 ◎著

今天心情不好嗎?
失眠、緊張、悲觀、容易動怒……
是憂鬱的前兆,還是你的心發出了求救訊號?


 
-------------------------------------------------------------------------------------------------------------------------------------

醫療奉獻獎得主、最權威的「生命守門人」& 自殺防治專家、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攜手陪你走出情緒低谷,重拾樂活人生!

上有高堂,下有幼兒,無法退休的「三明治世代」;飽受失眠困擾,濫用安眠藥成癮的單親媽媽;失業背債,妻離子散,醉看人生的中年男子;為強迫症所苦,事事力求完美的工程師;經常忘東忘西,還因為妄想症而出手打人的老太太……

他們努力生活,卻都被無可名狀的「憂鬱」給擊垮。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2大原因,全世界每4秒就有1個人自殺未遂,每40秒就有1人自殺身亡,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而其中80%都與情緒障礙症有關,特別是憂鬱症!

但憂鬱症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誤解與迷思,造成大多數患者拒絕或延誤接受治療。本書即透過13個臨床真實故事,從最常見的失眠症、適應障礙症、恐慌症、飲食障礙,到強迫症、酒精與藥物濫用、失智症與自殺議題,帶領讀者深入了解憂鬱症的各種樣貌和治療方式。書中並附有「心情溫度計」,讓大家可以簡單地自我檢測自己和周遭親友的情緒狀況,只要以同理心好好認識、勇敢面對,每個人都能走出憂鬱的低谷。

-------------------------------------------------------------------------------------------------------------------------------------
吳佳儀、李明濱
 

吳佳儀 副教授

現任臺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臺大醫院護理部兼任督導長、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以及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專長為精神衛生護理、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及自殺學相關研究,長年致力於自殺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之教學與服務,近年來著重在臨床重度憂鬱症患者之「社區再融入」模式建構與發展,並發揮自殺學專業背景,走訪各縣市自殺防治前線業務,積極投入跨領域精神醫療與校園心理衛生教育訓練工作。

吳老師具有豐富的社區與臨床憂鬱症患者照護經驗,曾擔任科技部多項研究計畫主持人,主題涵蓋提升醫院跨科護理師自殺風險評估能力、臨床病患心理健康求助行為,以及大學生壓力管理影響因子探討。她亦將研究成果延伸至大學通識教育,自2014年起開設創新之「心理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大學通識課程,積極培育大學生成為生命守門人,守護校園心理健康。近五年內已有逾30篇同儕審查之國外學術期刊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同時積極發表有關自殺危險因子(情緒障礙症、老人自殺、媒體影響力、網路霸凌等)、自殺保護因子(自殺風險評估、自殺防治醫學教育等)以及心理健康相關主題文章。

李明濱 教授

臺灣大學醫學院畢業,現任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及職能治療學系、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教授、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兼心身醫學科主任、衛生署「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醫學教育》雜誌主編。

曾任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亞洲暨大洋洲醫師會聯盟(CMAAO)會長、世界醫師會(WMA)醫學倫理委員會顧問、社會醫學事務委員會顧問、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臺北市醫師公會顧問、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臺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等。

曾經榮獲總統府建國百年授勳專案三等景星勳章、行政院衛生署二等獎章、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國民健康署健康促進貢獻獎,並六度獲選臺大醫學院教學優良教師、二度獲選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及教師社會服務傑出獎。他推動臺大跨科整合的照會醫學制度和醫學教育改革,921地震後更積極成立「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及「臺灣自殺防治學會」以整合精神醫學資源,在臺灣身心醫學領域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發表學術論著五百餘篇。

   
◆◆◆ 前期電子報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
皇冠首頁Copyright © 皇冠文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