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耳鳴的迷思(下)
上週真健康電子報台灣耳科權威賴仁淙醫師與我們分享三個耳鳴的迷思,接下來賴醫師將繼續破解更多耳鳴的迷思!
迷思4:耳鳴會導致耳中風?
對於耳鳴,還有一項荒謬的說法,那就是「耳鳴會導致耳中風」,遇到突發性耳聾的患者,有些醫生也會說是內耳中風。如此錯誤的觀念,很容易挑起患者的負面反應。
病毒感染不影響內耳血液循環
國外的醫生或學者,聽到耳鳴會造成耳中風或性功能下降等說法,往往感到不可思議。中風是心血管出問題所致,臨床上,「突發性耳聾」的發生絕大多數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跟內耳血液循環沒有太多關係。耳鳴跟耳朵中風可說是不相關,醫學上也有資料顯示,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將來罹患中風的機率,並沒有比較高。因此,我認為告訴患者耳鳴是耳中風的前兆,或突發性耳聾就是內耳中風,是極不妥當的做法。
迷思5:沒辦法了,只能學習跟耳鳴和平共處?
一名六十歲的女性,左耳耳鳴十多年了,不管是西醫,或是中醫的針灸、中藥全都嘗試過,對於頑固的耳鳴始終束手無策。
看了超過十位醫生,而且都是醫院級的專家,最後被告知只能與耳鳴「和平共處」的她覺得不甘心,又來找我看診,做了核磁共振的檢查後,終於確定是左側聽神經瘤。
當耳鳴治不好,醫生可能會告訴你:「試著跟耳鳴和平共處吧!」或「跟耳鳴做朋友吧!」這些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是負面的說法。與疾病和平共處,代表一種「不得已」的妥協態度。當醫生說出這些話,等於是宣告自己沒有辦法,幾乎已經放棄患者了,只會讓患者覺得沮喪、無助,並無法提供正面的幫助。
不是沒有辦法,而是還沒找到原因
耳鳴和身體的疼痛一樣,事出必有因,不能只想著止痛或是消滅耳鳴,而忽略了追查背後的真相。耳鳴的存在,代表身體正在發出求救信號,所以醫療人員更應該善用這條線索,認真追查。不要只看到表面的聽力損失,就說是老化造成的,要求患者坦然接受它。
其實許多聽力下降的情況,早在耳鳴發作前就存在了,一些潛藏的原因,有待醫生去推理和追查。
身為醫生應該充分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教導患者如何有效管理耳鳴,做好身心調適。
耳鳴世界的罪與罰
身處高科技的現代社會,人類往往把生命交給不認識的一方,像是高鐵司機、廚師、船長、藥師……也常常交給醫師。在耳鳴的世界裡,如果醫師輕易替患者判刑,有時會將患者推入無盡的深淵中。
有位五十六歲男子左側耳鳴一個多月求診無效,到醫院做聽力檢查,結果是兩耳高頻聽力損失。耳科專家的結論是他的神經性耳鳴永遠不會好了。病人瞬間感到恐慌焦慮,於是被轉至神經科和心臟科開始吃降壓藥和鎮靜劑。一個多月後,我在台北門診遇見深受耳疾困擾的他。
再一個多月後,他已經停掉所有的藥,包括降壓藥。他很開心自己不必一輩子吃降壓藥,而且得知耳鳴根本不會導致耳中風!
第二位三十九歲男子也是單側耳鳴兩個月,左側高頻中重度聽力受損。做完腦幹電波及核磁共振後即被判定耳鳴不會好了。醫師開了一個月憂鬱症的藥給他,告訴他不必再回來看診。
事實上,詳細檢視他的病史就會發現,聽損不是耳鳴的主因。類似的病例其實非常多,因此醫生需要繼續再教育,不斷地進化自己。
迷思6:運動可以改善耳鳴?
為了減輕耳鳴的症狀,有些人誤以為運動可以改善耳鳴,或分散注意力,這樣做的結果正好適得其反,讓耳鳴響得更大聲,情況更嚴重。運動後血液循環加快,血流量增加會使得耳鳴更明顯。此外,運動也會讓大腦中樞附近的皮質層過度興奮,更放大患者對於耳鳴的感受。尤其是夜間運動,會讓自律神經過於活躍,造成大腦無法關機、放鬆,於是睡眠情況大受影響,耳鳴就會「嗡、嗡、嗡」地響個不停。因此,有耳鳴困擾的人,建議晚上六點後不要再從事太過激烈的運動。
迷思7:吃銀杏或維他命B群可以改善耳鳴?
有個年輕男孩報考警校做了體能測驗之後,突然發生單側耳鳴,已經持續一個月了。他到三家醫院求診,吃了一堆藥都沒效,感到焦慮萬分。當他來到我的門診時,說自己吃了銀杏後感覺腦部血流增強,耳鳴反而變得大聲,害他擔心到睡不著:「怎麼辦?我都想寫遺書給我的爸媽了……」
我向他解釋耳鳴的機轉,以及原因可能是內耳破洞造成的。「這是小擦傷,而耳鳴只是聽覺的疤痕,過一陣子就會漸漸淡化,就跟所有傷口一樣。」
焦慮男孩聽完終於露出笑容,「那熬夜會變大聲,對吧?」
我問他為什麼熬夜,他說想去參加跨年晚會啊!
「你剛剛不是說要寫遺書嗎?」
「現在不用了啦!我都還沒有交過女朋友……」男孩靦腆地笑了。
增快血液循環和提振神經敏感度,會讓症狀更明顯
使用銀杏或維他命來治療耳鳴,是很多醫生常使用的方法。銀杏會促進血液循環,維他命B群會提振大腦的神經系統,對於耳鳴的患者而言並無益處,只會讓耳鳴的感受更加明顯而已。銀杏、擴血管藥物以及維他命B群常常被拿來當作安慰劑使用,但銀杏和擴血管藥不僅對耳鳴暈昡無效,而且可能還會放大感受,讓患者愈吃愈上火,愈吃愈心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