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買貴一點,吃少一點!(相對的醫療費也就可以免了!)
法國飲食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用數量換取品質。美國食品系統一百多年來講求數量和價格,並不重視品質。所以大量的平庸食品以超低的價格賣出,一直是市場上的主流。當然不見得百分之百都是如此,只不過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這樣,就好像某家連鎖超商喊出的口號:「產品堆高,價格壓低。」
我們不能否認,品質好(指口感或營養價值)的食物總是比較貴(口感和營養價值這兩項特色通常有關連)。原因在於這類食物受到特別的照顧,栽種密度也不像一般作物那麼高。多付點錢吃到好食物還有另一項好處,就是會少吃。
「少吃」是大家最不想聽的建議,但有力的科學證據卻告訴美國人,不管有沒有體重過重都應該大幅降低食量。許多做熱量控制的動物實驗,一再地顯示少吃可減緩老化並延長壽命;有些研究人員甚至相信這是飲食改變和預防癌症之間最具說服力的單一相關因子。簡單來說,吃過多的食物會促進細胞分裂,更會使癌細胞的分裂如虎添翼,迅速擴散;少吃的話可以讓分裂的速度慢下來。少吃也能扼止自由基的產生、控制發炎,並降低罹患多數西方病的風險。
然而,「少吃」的原則卻是知易行難,對習於大量廉價食品又缺乏節制傳統的社會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八分飽策略聽起來合情合理,但要怎麼知道自己已經八分飽?很多餐桌上的人已經忘記怎麼做了,一般人不是吃到感覺飽(當然不可能是八分飽)才停,而是根據外在環境傳達的視覺訊息,比如看到碗或包裝盒空了、盤子裡的東西沒了,或是電視節目播完,才覺得不必再吃了。
康乃爾大學的市場行銷與營養學教授布萊恩•汪辛克針對食物包裝分量與食慾做過幾項極富創意的實驗,提出美國人的飽足感是根據外在訊息,而非內在訊號來判斷的結論(汪辛克教授在一次碗底玄機的實驗中,從做了手腳的碗底自動加湯。實驗組的人比用正常湯碗的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多喝百分之七十三的量,好幾個人甚至多喝了將近一夸脫(約九百五十毫升)。其中一位大食客說出他對湯的意見,「很好喝,而且很有飽足感。」不飽才怪!)。相對之下,法國人更能觀照飲食所有的感官經驗,也會傾聽身體告訴自己吃飽的暗示。
多花錢之所以會少吃,可以從兩方面來看。第一點大家都不會反對,我們吃多少東西深受食物成本的影響,不管這個成本是金錢,或是把食物料理好端上桌必須下的工夫。一九八○年到現在,糖精和添加油脂(多為來自受政府補貼的農產品,前者是玉米,後者是大豆)價格降了二成,新鮮蔬果卻上漲四成。玉米和大豆也是大部分速食產品的主成分:零食、微波餐、飲料和所有包裝食品。這些東西讓美國人每天比一九八○年時額外攝取至少三百大卡的多餘熱量。
伙食費佔所得比例降低的同時,醫療費用也提高,這只是巧合嗎?美國人在一九六○年的伙食費佔收入百分之十七點五,醫療支出佔國民所得百分之五點二。但是到了今天,情況出現逆轉,伙食費降至百分之九點九,而醫療費攀升到百分之十六。這不禁讓我想到,與其花錢看病,不如把這筆錢省下來買貴一點但比較健康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