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阿峰 之三 小雨燕.大卷尾齊飛翔 ─ 都市是個大鳥園 加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研究計畫,是我生平第一份『正職』工作。為此,我在木柵租了房子,開始過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二月間,我和朋友小劉一大早起床,跑去塔城街的牛肉麵店大快朵頤。在這安靜的清晨,只有我們唏哩呼嚕的喝湯聲伴著鳥鳴。突然,我聽到一陣喜鵲的『嘎嘎嘎』叫聲,沙啞的嗓音和烏鴉叫很相似,遠遠從店外的黑板樹上傳來。 『小劉,你聽,是喜鵲在叫耶!沒想到台北市中心也有喜鵲。牠怎麼會住到這裡來?』 我們一邊吃麵,一邊抬頭觀察黑板樹上頭的喜鵲巢。喜鵲主要是在鄉間出沒,全身的羽毛相當亮麗,配上肩部的白色羽毛,外表很突出。有趣的是,牠們的外型和叫聲相差十萬八千里,一開口就是破鑼嗓子般的沙啞聲。我的眼光始終無法離開黑板樹,還看見一隻喜鵲咬著樹枝飛回家,正打算修補巢穴,也許是春天將近的關係吧! 我的心裡漸漸浮起一個新想法:在大都市裡,其實也有許多鳥類生活著,除了常見的綠繡眼與白頭翁之外,還有哪些鳥類被忽略了? ◎紅綠燈、電線桿都是家 有一回出差,途中經過總統府附近時,我在車子引擎交雜的噪音中發現了小雨燕的蹤跡,一抬頭,看見附近的台灣銀行上空有許多小雨燕群聚飛翔,從容的模樣彷彿遠離了熙來攘往的大馬路。等到牠們收起翅膀回到銀行屋簷下,那兒早已站滿一排同伴,優閒地觀賞車子疾駛而過的景象。 隨著我待在城市裡的時間越久,與都市鳥兒相逢的機會也越多。某天我準備上班時,在家門前聽到了一陣熟悉的叫聲──這次的主角是大卷尾。那時正值大卷尾的繁殖期,牠們要選擇滿意的地點築巢、求偶,不過位置距馬路還有段距離。趕著上班的我來不及仔細觀察便匆匆開車上路,想不到也在沿路的電線桿上發現疑似大卷尾的巢穴,更讓人吃驚的是,當我停車等待綠燈時,赫然發現紅綠燈標誌上頭也有鳥巢! 看到牠們如此大膽的作法,我驚訝得只差沒跌倒了!車子駛近動物園時,我又在路旁的黑板樹上發現另一個大卷尾巢。 在一段不算長的路上,紅綠燈和黑板樹上相繼出現了鳥巢,實在是很特別的情形。那天中午我把這件事告訴『台灣生態筆記』節目製作人劉國同和其他同事,他們雖然在北部都市長大,但是之前從來沒有看過類似的例子,因此都深感新鮮有趣。於是節目大隊人馬特地設計一集『都市中的鳥』,為觀眾介紹周遭這群『都市小飛俠』。 ◎大卷尾都市求生術 對許多人來說,大卷尾並不算陌生,鄉下人叫牠『烏秋』(台語),在開闊農地常常可以見到牠的蹤跡,尾巴分叉上翹的造型是牠名字的由來。但是隨著開闊農地逐漸減少,大卷尾又要如何適應都市生活?我在觀察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夜晚城市點起燈火,三三兩兩的飛蛾聚集在路燈附近徘徊,此時,意外之客大卷尾也現身燈下覓食。原屬於日行性的大卷尾,晚上本應休息,而非捕食,更何況牠採取的是在路燈下『守株待兔』的奇特方式,這和我以往的觀察經驗完全不同。我想,或許是由於都市謀生不易,大卷尾也逐漸摸索出訣竅,懂得利用都市的人工設施來覓食。 都市棲地提供的食物不足,在『適者生存』的世界裡,鳥兒不得不花更多時間覓食,但是都市鳥並未因此滅絕,我在台北住得越久,越發現四周都有野鳥融入都市的痕跡。走過敦化南路的人行道,就在行人擁擠的腳步旁,有許多珠頸斑鳩啄土嬉戲,絲毫不受快節奏的都會生活影響,甚至當有人試圖靠近時,牠們也少有落荒而逃的狼狽樣;抬頭仰望,樟樹上的珠頸斑鳩鳥巢更是清楚可見,原來牠們如此貼近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內的五色鳥家族、愛在池邊遊樂的夜鷺,也是很好的觀察對象。我常把觀察到的心得與周遭朋友分享。 『阿峰,你開車時怎麼可能還聽得到鳥叫?』有一次,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這麼問我。 『我已經習慣了,聽到喇叭聲,我的耳朵好像會暫時隔絕,只聽得到鳥叫。我大概可以從鳥的鳴叫聲判斷出來牠的情緒,知道牠是轉鳴、受傷呻吟還是高興得大吼。』 其實不只鳥兒,每種動物的叫聲都各具特色,仔細分辨,也像人的情緒一樣有高低起伏。就像在田邊只要聽見『啾』的響聲,往聲音的來源搜尋一圈,多半就會發現青蛙被獵食的情景,那一聲『啾』,就是青蛙的求救訊號。當樹梢上的鳥兒發出不同於以往的鳴叫聲時,探頭看看牠,也許你會發現有隻貓正在虎視眈眈地往樹上爬,鳥兒因此發出了警戒聲。 觀察的經驗多了,就能分辨出一些極細微的差別,如果再加上個人的判斷力,就更能夠了解動物的行為了。 ─ 本文摘自林青峰新書《赤腳阿峰》 TOP |
||
Copyright (C) 皇冠文化集團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8888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屬皇冠文化集團, 版權所有, 非經本公司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Copyright (C) 2002 CROWN CULTUR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 respective holders. |